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文友社】
達拉斯晚風裡的友情與思念

孟順波

達拉斯的風,吹拂了我整整十年。達拉斯於一八四六年三月三十日建縣,以第十一任副總統喬治‧M‧達拉斯而得名,現有二百六十萬居民,其中十五萬華裔把這裡點亮。達拉斯雖是中等城市,卻有著震驚世界的故事。十年裡,我的腳印烙進了每一條街道;十年裡,溫熱的記憶在月色中輕輕搖晃──前輩的墨香、同道的琴聲、恩師的鼓勵、LDS教友的祈禱,都像夜色裡的燈,一盞盏亮在心上。風一過,燈火搖曳,思念便如潮水漫上來,把這座城悄悄浸透。
二〇一二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走進普蘭諾(Plano)的亞裔文化節。那天,蟬聲高唱,墨香浮動,我遇見了書法家何嘉雄先生(原籍臺灣,達拉斯書畫協會會長)。何先生笑意盈盈,他把我這位來自大陸的女書者,一一引見給這座城的「點燈人」。其中有李慶民先生,他是默默為書畫展等活動經常遞贈經費與掌聲的德藝雙馨的企業家;還有李中華先生,這位德高望重,把「達拉斯書畫協會」從無到有寫進歷史的人。除此之外,也認識了「美南中華書畫藝術學會」的余濤、黃佩珍兩位會長,「達拉斯中華書畫協會」的前後任會長雷麗、晏靜,以及國畫大師張毓琇伉儷、航空機械工程師虞定一伉儷……那些年,我們攜手把宣紙鋪進企業、社區、校園,甚至美國西畫協會的演藝廳。筆走龍蛇,墨落雲煙,我們把「中國」兩字和友情寫得又長又深!
思念虞定一老會長(一)
虞定一先生,是數學家,是美國航空領域資深機械工程師。十九歲的他,從美麗的中華寶島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攻讀大專本科、研究生,最後取得博士學位。研讀的是自然科學高端學科,自然科學的嚴謹,造就他為人處世的風格。虞先生知書達理、光明磊落、和善待人,處事分寸原則有度。定居達拉斯長達六十餘年。自一九八六年「中國五千年文物展覽」開始,對書法產生莫大的興趣,並於二〇一二年接任達拉斯中美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之職。(之前李慶民先生任創會會長,接著是楊愛民先生。)他們堅持每週四例行、雷打不動的文化交流研討會,直至他二〇一九年底移居加州後,接著由黃佩珍女士接任「達拉斯中美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在二〇〇〇年,協會正式註冊成為公益團體。
虞會長一九九八年退休之後,開始有系統地學習書法至今,逾二十餘年。他在書法藝術上不斷追求,精益求精,並且經常赴美國機構、SMU、大學、博物館、學校、社區組織,弘揚中華書畫藝術,講解書法,支持各項中美文化交流活動,親自落實中美文化交流協會的聚會場所,為協會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石。大家無不懷念仁厚的領導風範,睿智慈善、可親可敬的老會長。
我記憶猶新的是二〇一九年四月的一個週四,虞定一先生親自在會議廳講演《書法技巧和蘭亭序》,淺談中國書法技巧和《蘭亭序》由來。《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同時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小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只可惜《蘭亭序》真跡這樣一件書法珍品,據傳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手裡,因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虞定一先生也開誠布公地談自己練習書法的秘訣:「常寫、常練、多讀,貴在堅持也!練書法,要用心去研究紙和筆、筆和手的關係;用心去體會筆毛(行家叫『筆鋒』、『穎』……)的軟硬,在紙上的力度輕重,與筆畫之間粗細變化的規律。如何利用提筆、按筆、行筆,使得寫出的筆畫好看,合乎字帖的要求。只有在堅持中,慢慢領會書法藝術的奧妙,不斷進取,方能創作滿意的書法作品。」
當天的Plano藝術館二樓會議廳裡的聽眾,有不少白髮蒼蒼的書畫藝術界前輩,也有各學科的中青年,也有中文研究的作家,還有年輕的求學者。
(純真的親情)──虞定一與李金華伉儷得知我要回本土定居,他們夫婦倆關切地問我:「馬上要回內地生活,還有什麼願望需要實現呀?」我告訴他倆,我和 Ken在達拉斯做義工六年,沒有機會遊覽達拉斯城。二〇一九年五月的一天,陽光明媚,氣溫溫和,虞定一與李金華伉儷親自開車來Lewisville接我去他們家小住幾天。他們家在達拉斯古城區的黃金地段古樸小洋樓裡。為迎接我,他們還請了保潔工,清理整個房間;李金華大姊備好全套日用品,乾乾淨淨的床上用品;還準備多種水果和零食。我走進這個家,一股暖流片刻溢滿全身,感激的眼淚奪眶而出。
虞定一、李金華大姊是Ken的鐵腕兄妹,他倆懷念Ken,把深藏的愛投向了我。虞定一會長說:「順波,現在開始,我們每天請你品嚐世界各地的美食,中國的美食以後回去再吃啊!」就這樣,接連幾天都安排我去吃法國餐、義大利餐、英國餐、日本餐、墨西哥餐、韓國餐、美國餐。接下來虞定一開車帶我去遊覽達拉斯歷史經典建築:一九六三年甘迺迪遇害的老圖書館和紀念碑、著名的達拉斯幾所大學、美國神學院、小布希總統博物館、公牛隊住址、富人區豪宅、高爾夫球場、古典教堂……他倆幫助Ken來完成我的心願。
其中一天晚餐在家中,依我的喜好,做了特別的晚餐。這對八十耄耋老人,連續數日招待我這位VIP小妹,幸福又慚愧啊!更有幸的是近距離面對航空專家,聆聽美國航空史中特別感人的故事!這次達拉斯之行,我將終生難忘!謝謝虞定一先生與李金華大姊。
二、純情與執著的佩珍會長
《達拉斯新聞報》是我熟悉的報刊。2025年8月10日第16版刊登了(Jenney Chang黃佩珍/字子軒)的專輯,映入眼前。扣人心弦的滿篇文字,把我帶入海漂的漫漫回憶之中,參與中西文化對話的歷程之中,讓我結識了一位溫柔可親、可愛的姐妹──她是達福地區的傑出人士、中美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黃佩珍女士。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詩人,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位公益事業的推動者。
她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取得美國德州A&M藝術碩士學位。曾獲得許多藝術方面的獎項,亦為IAL國際藝術家聯盟駐美德州代表。其繪畫作品在美國與臺灣多次舉辦個展,並應邀參加國際及中國內地展覽;她的詩文則發表於臺灣最具歷史的《創世記詩社》。她對公益事業投注極大的熱忱與精力,在接任中美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期間,數年如一日地堅持每週四舉辦藝術講座;自疫情以來改為線上講座。組織課題、邀約講員,需要付出許多勞力與心血。她所組織的文化交流公益講座,不論線上或線下,皆以高標準選定課題,並邀請重量級專家學者蒞臨演講。
例如:
1.林麗雪老師──講題《一花一世界》,淺談日本茶席花藝術,介紹茶花(Chabana)的緣起與特色,並欣賞經典及初級班學生作品。
2.莊燊南老師(哲學大師)──講題《生活中的哲學小故事》,分享自幼稚園至大學完整的教育歷程,臺大哲學系背景。
3.林清雯老師──講題《約旦、以色列聖地遊》,結合聖經名畫,賞析西方認為精神協調的四種元素,旁徵博引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廣受文化界朋友喜愛。
4.薛維老師──講題《最後的浪漫情懷》,以「看圖說故事」方式,講述英國「拉斐爾前派」與文學作品,十八世紀末的浪漫文學與藝術,涵蓋英詩、莎士比亞、亞瑟王傳奇、但丁、希臘神話及宗教故事等。薛維為臺大醫科畢業,生理學博士,曾任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病理科住院醫師與博士後研究員。退休後潛心油畫創作,並在《世界日報》撰寫專欄《歌劇幕後的故事》。
5.吳萍萍老師──講題《走近印度金三角與尼泊爾》,探索當地文化、教育及文化遺產。印度為文明古國,亦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境內有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泰姬陵。
6.馮光宇老師、Stephen Kaplin(史蒂芬‧凱派林)老師──講題《跨出傳統/保存文化》,探討融合中西戲劇的挑戰與趣味。紐約美華劇坊跨出傳統,運用西方藝術形式(玩具劇場、物品劇場及光影戲)來敘述華人民間故事、古典文學或現代原創作品。馮光宇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獲紐約大學戲劇教育碩士;Kaplin先生則主修傀儡藝術,為世界傀儡協會(UNIMA)美國中心董事、副主席,亦為紐約市文化局基金評審委員。
7.酈如丘老師──講題《詩意翩翩北歐行》,描繪斯德哥爾摩的房舍與禮拜,並以陶淵明的千年詩意呼應北歐景象。酈老師為廣播節目主持人、同步中英文口譯員及聯邦政府中文考官。
黃佩珍會長組織的每一場演講,都極為精闢,令會員獲益良多。每週四在家即可聆聽世界文化的經典分享。
2024年12月,黃佩珍會長受芝加哥專題演講會特邀,參加CCF第227講,為會員介紹《列奧納多‧達‧文西的繪畫藝術世界》。她細說「生命、思惟、媒材」如同穩定藝術創作的等邊三角形,並以藝術家的視角,透過大師作品賞析,講解如何藉由畫語與名畫對話。內容包括:
● 構圖的巧思;
● 作畫過程中創意挑戰的優劣
● 特殊技法與媒材的應用
● 濕壁畫、蛋彩畫、油畫媒材的比較
● 達文西作品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佩珍會長勇於抽離熟悉的環境,嘗試穿越不同文化思維體系以尋求和諧基調。她期許透過省察與覺悟,在古典文學藝術中更深層地體會自然的秩序與生命的價值。這些生命的成長與內化,促使其畫作呈現出層次豐富、多彩而自由的藝術風格。她亦常藉由講座導覽,介紹中華書畫的精華,宣揚國粹。
例如,她在講座中展示《布萊斯國家公園萬壑千峰雪中行》,解讀遼闊奇景中的詩意:雪花紛飛,染紅雙頰,令人忘卻雪中行的艱辛。她以「小斧劈」筆法表現特殊石質之美,饒富韻味。
黃會長不僅積極召集文化講座,也細心關懷、幫助學員。
記憶猶新的是:2020年3月5日(週四),疫情肆虐,美國陷入危急。達拉斯突然關停計程車出行,我無法前往演講廳。當天原定由我主講《我的學書之路》,十分焦急,不知是否能如約參加?普蘭諾藝術館聽眾席已坐滿。黃佩珍會長當機立斷,請聽眾耐心等候,她親自開車前來接我。雖遲到35分鐘,但演講仍順利進行,未曾間斷中美文化藝術交流。自此之後,協會轉為線上文化交流活動。
達福及美南地區有這樣一位熱心奉獻的黃佩珍會長,真好!當她得知我要返回本土生活,姐妹情緣難捨難分。她連日創作,在絲綢上畫了一幅牡丹相贈。桑蠶絲上作畫殊為不易,此幅凝聚黃佩珍女士的心血與深厚藝術功底,亦成為我珍藏的一幅名家大作。見畫如見人。雖然我們相隔萬里,卻永遠是好姐妹、藝術摯友。
我還記得佩珍約我去Plano靈糧堂教會,參加「桑榆社」的書畫公益活動。走進教堂,高大寬敞的空間中設有多間教室,座椅整齊排列。原來這是教會免費提供給「桑榆社」的場地。經社長張安琪女士與陳卿珍大姐介紹,方知「桑榆社」之名,取自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寓意勉勵Plano地域的中老年朋友,以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迎接暮年,讓晚霞同樣燦爛滿天。
「桑榆社」設有:書法班、繪畫班、舞蹈班、生活分享班、「智多星」知性分享班、健學社等。學員自由選擇參加,完全免費,所有教師皆為義工,自行駕車前來授課。其間,美南書畫協會會長余濤先生任書法老師,黃佩珍會長任國畫老師,宋派畫家鄧衛平先生亦與學員互動交流書畫藝術。
總之,我敬佩黃佩珍會長對書畫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她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心與奉獻。祝福佩珍會長健康、平安、快樂!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