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哥部落格】
|
身具多種斜槓身分,閰振瀛跨文化與跨學域的人文背景,被譽為當代鴻儒、傑出的「學者藝術家」。在國內戲劇、詩詞、繪畫的成就,普受學術界尊崇的「東方畢卡索」閻振瀛教授,已於9月16日辭世。
具有跨文化視野的當代鴻儒閻振瀛,滿腹經綸、才望兼隆,有道貫中西自由美學素養。他一生擁有學者、詩人、翻譯者、編劇作家、百科全書及百科大辭典編纂、文學藝術叢書與雜誌主編,也是畫家及教育行政者…,等多重身份,他所獲得的獎項與頭銜令人嘖嘖稱奇。
閻振瀛東吳大學外文系畢業,因藝術及學術成就表現傑出多次獲獎,為母校增光,獲選第三屆傑出校友。他美國楊百翰(Brigham Young)大學戲劇藝術與實用語言學博士。曾在科羅拉多州幾所大學執教多年;1974年回任教,歷任東吳英文系系主任、教務長;成大外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藝術研究所創辦人兼首任院長、外文系名譽教授;臺大外文系客座副教授;文化英文研究所所長;河南鄭州師大名譽藝術教授 。
閰振瀛學術成就,1977年起他的成就陸續列入《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世界華裔文化名人傳略》、《中華人物辭海》與美國的《瑪奎斯(Marquis)世界名人錄》、英國出版的《世界2000傑出學人錄》,以及其他十多種專業名人錄。2003年美國賓州大學藝術教育系,曾通過一篇以他的思想、生平、在學術與文學藝術創作上傑出成就,為研究主題的博士論文,推祟他是位具有跨文化視野的「當代鴻儒」;中國郵報記者2009年專訪則稱呼他是「曠達隱者」。
1980年閰振瀛發表「非戲劇」劇場表演形式,在英、法、韓、中等國獲得迴響,他曾將舞臺劇譯為外文,對戲劇國際交流貢獻卓著。舞臺劇創作方面,《黑與白》、《毒杯》等作品,題名為《閰振瀛的戲劇》出版。他在理工為主的成大任教期間,於校園內注入人文藝術氛圍,爭取成立藝術研究所,是擔任文學院院長期間的功績。另外,具備成大第一個多功能空間的鳳凰樹藝廊、劇場也是他任內規劃,顯現對人文藝術的關注。
閻振瀛對繪畫萌發創作的緣分,是他1987年春假到臺東旅遊。他看到卑南族原住民的石雕樸拙、誠懇、真摯,感動他拾起畫筆,且一出手就與眾不同。他在第六本畫冊的自序中,寫為何拿起畫筆時表示「年近50,在一個光榮的覺醒下,自動自發開始畫畫,且畫畫「胸無成竹」,畫出什麼算什麼;就像孩子塗鴉,完全為了好玩!由此來看,他藝術表現純然是個人審美生活的實踐,自然流露,但卓越的藝術天賦,很快就受到國際矚目。
閻振瀛畫風簡單自然,並無刻意經營的自然表現,美國東方藝術家Eleanor Heartney將他與畢卡索、米羅相提並論,讚譽他的繪畫融入西洋美術思潮,形成另一股水墨新主流。熱情且真摯與人分享遨遊藝術所獲致的喜悅,閻振瀛說「作畫時,畫會與你溝通它要變成什麼,美已經存在,你只是幫助它產生。」至於欣賞繪畫,他說「看畫沒有懂不懂,因為欣賞藝術作品不在於知識的追求,而是全看個人的感覺。」
閻振瀛說「真正的畫是活出來的。他的彩墨表現盡情盡興,連自己生命都參入在創作當中。」他曾在成大鳳凰劇場畫廊推出「老靈魂的謳歌」畫展,展出融匯中西的彩墨視覺饗宴經典畫作。成大前校長馬哲儒推崇閻振瀛藝術造詣精湛,人文藝術成就卓越。他的畫作「草塘翠蓮」,描繪池塘青翠如茵,在那閃耀綠波中,三條小魚悠遊其中;另一幅「故園花徑」近看像是以點、線、形等抽象符號構成的隨性塗抹,遠看彷彿可見庭園小徑的可愛風情;「小牛之戀」充滿童稚趣味,也是個人風格的映照。
在國際上閻振瀛藝術成就揚名世界,2005年退休在臺北繼續研創詩詞、繪畫、戲劇藝術10餘年,才功成身退,他和師母范瑞芬,在天母深居簡出,過著「自隱無名,慢活不群,以藝術歌詠生命、歌詠生活、歌詠人生!」生活。他解釋「名氣非他心之所欲,順應自性而對隱私高度要求,才能不群,也才能保有創作上的自由;慢活的精神在於紮實,而要活得自在,要先活得實在。」
文學藝術使閻振瀛快樂自由,他的人生觀呼應老子「反」與「無為」,人生無為便是一切。他認為「反」是回歸,而回歸就是前進。他所說的「無為」很接近「不執著」,因此他的日子隨便活,畫畫也是隨便畫,信手拈來,自由揮灑。並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與「君子不器」為論點,提醒藝術家,不要為一個主義綁住自己,他說「life is not a theory but a reality(生活不是理論學說,而是主動探究)」,切勿成為理論的奴隸,而是要自己活出一個理論。
美術創作方面,閻振瀛作品揉合中西元素的藝術表現,美學具跨時代與跨文化的意義。一路走來,強調作畫不刻意經營、表現,純然個人審美生活的實踐,他把生命的環節逐步解開,於是一個生機接著一個生機,最後在各地包括美國紐約、法國巴黎、中國北京及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美國紐約「亞美藝術中心」邀請展;並分別在香港、日本、比利時、俄羅斯及中南美,舉辦數十次個展與聯展化為成串的喜悅。
閻振瀛貧苦出身「1959年進東吳就讀,大一下學期開始,就一直領獎學金,每學期960元,差不多剛好付學雜費總額,只是他每天往返基隆、臺北外雙溪,對於家境清寒學生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他常從學校步行到士林,省下一段車資。直到大二男生宿舍落成啟用,他申請住校,才免了每日的通勤奔波。
住校後閻振瀛比較有時間讀課外書,增強文學知能。他以中英文寫詩、編劇,連獲多項全國性與國際性榮譽,傑出成就受贈2個名譽博士。因他有傳播文化的抱負,大學期間熱衷寫詩,擔任校刊及大學詩刊主編,1962得到第一屆全國青年學藝競賽「新詩創作獎」金質獎章一座。他集結早期詩作出版《閻振瀛的詩》與《王者的演出》二本詩集。
閻振瀛致力英譯「論語」,出版《理雅各氏英譯論語之研究》,1970年獲得第二屆「中正文化最優著作獎」;將《天長地久》、《風雨故人來》、《一口箱子》等戲劇譯成英文,1976年後連續三年以英文系師生為主,在「世界影展」推出作品,首開臺灣戲劇以英文演出的先河, 1987年閻振瀛被《民生報》評選為臺灣熱門教授。他受訪時引用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著名的哲學論述,勉勵青年學子「你願意作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鼓勵年輕人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並且拓展學習領域,累積人文素養,在人性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個性,即可成為成功的創作者。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