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文友社】
讀愛麗絲·門羅的《逃離》

羊 兒

2013年10月10日,瑞典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當時年逾82歲的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這在世界範圍的文學界引起很大驚奇。聽說在文學界有一條不成文的“鄙視鏈”,小說高於散文,散文高於詩歌,詩歌高於評論,而在小說領域,長篇小說又是獨佔鰲頭。這當然不對,但偏見無處不在,歷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全都是長篇小說家嗎?頒獎給一位純粹寫短篇小說的作家,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愛麗絲.門羅,1931年7月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休倫縣文厄姆鎮,1968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幸福陰影之舞》,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來創作了14部作品並多次獲獎,其中以《逃離》成為驚艷世界的代表作。門羅的小說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以至於僅僅靠短篇小說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我們就以《逃離》為例,來探索一下門羅小說的奧秘。
我必須說,《逃離》帶給我個人的閲讀體驗是全新的,我感覺它會顛覆很多人以往對短篇小說的認知。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寫短篇小說首先要有一個好故事,虛構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尤其在故事結尾處如何翻轉,揭示一個令人驚掉下巴的真相,幾乎成了許多人評判一位短篇小說家才華高下的唯一標準,比如歐.亨利式結尾一直也是我心目中短篇小說高不可攀的頂峰。然而,門羅的小說幾乎就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富有戲劇性情節的討巧故事,它們更像散文,讀完之後你甚至可能概括不出這篇小說到底在講什麼。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門羅很多小說寫的都是類似主題:一個聰明、情慾旺盛的鄉下女孩,逃離毫無生趣的父母家,早早結婚,生兒育女,之後婚姻破裂,她再次逃離,卻遠非無辜。必須說明,我這樣枯燥乏味的概括,只是為了便于讀者瞭解我所看到的門羅喜歡涉及的主題,而絶非門羅本人呈現主題的方式。
短篇小說集《逃離》裡面一共包含了八篇小說,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寫女性的生活,寫她們在生活中的掙扎和逃離,並沒有宏大敘事的背景,也沒有特別衝突的悲劇,它們就像人類大部分時候的生活本身那樣,衝突和矛盾隱藏在深層,表面卻是波瀾不驚。這樣的寫作,要求作家有超強的敘事能力,不但要讓整個事件充滿引人入勝的魅力,同時又要讓事件在敘述中抽絲剝繭,層層剝開,將複雜性和深意展現在讀者面前。門羅自己說:“事物的複雜性——層層剝開的事物——似乎本就是無止境的。”又說:“我認為一切都是非常神秘的,即便我們稱之的平常生活也不能輕易地解釋清楚,而正是這一特質,才使得生活奇妙無窮。”也正是這一特質,讓門羅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同一主題,為著無止境地去探索事物的複雜性,也為著一次又一次將平淡的生活解釋得奇妙無窮。
我們來看與短篇小說集同名的小說《逃離》,她講訴一位名叫卡拉的女子,為了追求“更為真實的生活”,逃離原生家庭,嫁給一位叫克拉克的脾氣火爆的男子,過著需要付出沉重勞動才能維持生計的生活,因為不願參與一項她丈夫的卑鄙計劃,在大學教授賈米森太太的幫助下,卡拉逃離了自己的家庭。但這是一次夭折的逃離,因為卡拉對未知世界充滿恐懼,害怕這次逃離會跟上次一樣,“更為真實的生活”只不過是一場幻影,所以在逃離中途,她主動給丈夫打電話,讓丈夫接她重新回到她企圖逃離的生活中。小說很隱晦地寫到賈米森太太也有其需要逃離的事物,她和詩人丈夫的婚姻並不美滿,丈夫多年臥床不起,話都說不了,還用手勢向到他家來幫傭的卡拉表達自己對她的性慾望,丈夫死後,賈米森太太幾乎處理掉了丈夫的所有東西。這篇小說揭示的是一種無法逃離的生活真實,“更為真實的生活”是什麼?常常就是我們頭腦中的幻想。
另一篇《機緣》,女主是一位古典文學的博士生朱麗葉,才21歲。她在火車上邂逅一個年輕男子埃裡克,埃裡克有一位因車禍而全身癱瘓的妻子。他們在火車的瞭望車廂看星空,談星座,臨分手時埃裡克深深吻別了朱麗葉。半年後埃裡克給朱麗葉寫信,聲稱時時刻刻都會想起她,朱麗葉決定去找他。但一路上她都在猶豫不決,隨時準備逃離,卻最終還是去到了埃裡克家。埃裡克不在家,他妻子剛剛下葬,他卻去了情人家,這為以後朱麗葉的逃離埋下了伏筆。但朱麗葉的到來卻令第二天回家的埃裡克沉浸在輕鬆中,快樂得不知如何是好,他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又跟失望和氣餒的感覺如此相像,門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她筆下的人物即便在快樂的情境之下,她也能寫出好幾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真實生活中的真實人性。《機緣》是一個邂逅愛情的浪漫故事嗎?顯然不是,它只是朱麗葉磨難的開始。
門羅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她對一些年輕姑娘們坦然接受生活磨難的態度十分感興趣,那時的她們很勇敢,投身于生活,絶不退縮,但之後呢?在之後的系列小說《不久》、《沉寂》中,寫的仍然是朱麗葉生活中所受的種種她想要逃離的磨難。《不久》裡,朱麗葉與埃裡克未婚同居生了一個女兒,女兒一歲多一點,她帶著女兒回鄉看望父母,遭小地方人指指點點。她父母是那種“有點驕傲”的人,很難與周圍人相處融洽,但最後還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寄託,她父親把寄託放在了家裡的女傭人身上,她母親把寄託給了牧師。她在父母身上看到了自己可能的命運,看到驕傲的人,如何逐漸向環境屈服,最終向生活低頭。她想逃離這樣的生活,卻又必須生活其中。《沉寂》裡,朱麗葉非常明白她與埃裡克一起生活至始至終都是一個騙局,埃裡克對她根本不忠,她帶孩子回鄉探親,他又與舊情人重續舊歡,但埃裡克並不想結束與朱麗葉的關係,朱麗葉卻想逃離。朱麗葉最終如願以償,卻是因為埃裡克發生了意外,他出海遇難身亡。接下來她女兒長大了,也從她身邊逃離,她最後孤身一人又回到了他邂逅埃裡克之前的狀態,幾十年的生活,從《機緣》到《沉寂》,朱麗葉又回到原點,期間經歷的只是磨難。而門羅一再要讀者認清的就是生活的真相。
因為文章字數所限,我已沒有篇幅來寫門羅呈現主題的方式,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她寫的故事比較類似,但每一篇的人物和情景都是全新的。每一次用全新的敘事講訴類似的、人們習以為常的主題,且講述得充滿魅惑,這需要很精湛的敘事才華。是的,門羅有這樣的才華,顯示在她的每一篇小說裡。有人說門羅獲獎多多少少有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憐憫與恩慈,畢竟她寫了一輩子,80多歲還在寫。對這個觀點我雖有輕微程度上的認同,但同時也相信,一個靠寫普通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就能獲獎的作家,一定還是有挖掘事物本質的非凡本領,和與之相得益彰的充滿智慧玄機的敘事能力,而這一部分又是最不需要長篇大論引述的,我們只要認真閲讀文本,就能體會其精妙所在。所以我勸大家閲讀門羅、閲讀門羅、閲讀門羅!重要的事說三遍,仔細閲讀門羅,你會從她特殊的門羅式敘事中,發現普通事物的神秘,看見門羅向你揭示的生活真相,感受文學帶給你的真正魅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