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周記週記】
聖家的喜悅篇 (183)

周 道

(梵蒂岡新聞網)

1.“教宗良十四世在誦念完主日三鐘經後,用英語發出強烈呼籲,要求停止武器的濫用。
8月27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一所天主教學校發生一起悲慘的槍擊案。一名青年向正在參與課前彌撒的學生開槍,造成兩名年僅8歲和10歲的兒童死亡,另有15人受傷,隨後這名青年吞槍自殺。
教宗邀請為這些年輕的受害者祈禱,以及為每天去世的無辜孩童祈禱:“我們為發生在美國尼蘇達州學校彌撒中悲劇槍擊案的受害者祈禱,也為每天在世界各地無數被殺害和受傷的兒童祈禱。”教宗接著表示:“我們懇求天主,終止這場正在淤染我們世界大大小小的武器瘟疫。願我們的母親瑪利亞,和平之後,幫助我們實現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願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依二4)”
2.教宗良十四世在主日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談到衝突、暴力對世界造成的苦難。教宗首先念及烏克蘭,指出「死亡與毀滅的種子仍在撒播」。基輔等烏克蘭城市遭到空襲,造成多人死亡,教宗鼓勵眾人不可「冷漠以對」,卻要以祈禱和善行成為受苦者的近人。
「我大力重申我沉重的呼籲,請立即停火並認真進行談判。領導者現在應當抵拒武器的邏輯,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展開談判與和平之路。武器應當噤聲,同時友愛與正義之聲應當響起。」
然後,教宗提及在毛里塔尼亞外海發生的船難,此事件導致50多人死亡和大約100人失蹤。教宗說:「這死亡悲劇每天在世界各地反覆發生。讓我們祈求上主教導我們以個人和社會的身份完全實踐祂的話:『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廿五35)我們將所有在各地受傷、失蹤和死亡的人都託付於我們救主愛的懷抱。」
教宗最後提到隔天是世界為照料受造界祈禱的日子。普雷沃斯特教宗表示,「十年前,方濟各教宗與巴爾多祿茂宗主教有共鳴,為天主教會欽定了這個日子。這祈禱日現在比以前更為重要和迫切,今年的主題是『和平與希望的種子』」。
「我們與所有基督信徒一同慶祝這日子,並在『受造界時期』延續下去,直到10月4日亞西西聖方濟各瞻禮為止。懷著他8百年前創作《萬物讚主頌》的精神,我們讚美天主,並再次承諾不去毀壞祂的恩典,卻要照料我們共同的家園」。
3.謙遜是一種不受自己束縛的自由,當我們真正先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時,謙遜便會油然而生。教宗良十四世8月31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省思主日福音,強調了這一點。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到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赴宴席,發現人們爭先恐後要坐上首位。於是,耶穌用一個比喻來描述祂所見的情景,邀請人們去思考(參閱:路十四1、7-14)。
教宗由此鼓勵教會成為「所有人練習謙遜的地方。換句話說,教會是永遠歡迎所有人的家,其座位不是爭奪而來的,而且耶穌仍會在教會內發言,教導我們祂的謙遜與自由」。
教宗向信友們強調,主日參與彌撒「為我們也意味著聽耶穌說話」,因為「祂樂意作我們的客人,並會向我們描述祂的所見」。教宗敦促眾人「停下來省思,讓我們被天主聖言所撼動,我們心中的優先事項因而受到挑戰。這是自由的經驗。耶穌召叫我們擁有的自由」。
再者,福音中爭奪首位的情況「今天也會發生」。它不是發生在家裡,而是在一些人們認為應該「被關注」的場合,「於是聚會時間最終成了爭先恐後的競爭」。因此,我們務必以耶穌的目光來看待彼此,「重新思索我們是如何經常把生活變成了競爭、為了得到一些認可而焦慮不安、毫無意義地互相比較」。
教宗強調,「謙遜」是這段福音事跡的關鍵詞,用以描述自由。「一般來說,自誇的人似乎最在乎的是自己,而就其根本,他相當缺乏自信」。
「但誰若是明白自己在天主眼中極其寶貴,誰若是深深感到自己是天主的子女,他就有一些勝過於自誇的東西,而且有一種自帶光芒的尊嚴。當我們不利用局勢、而是學習去服務時,就會不費吹灰之力、不用計謀便到達首位」。
此外,教宗也闡明,耶穌赴宴時,「對傳統進行嚴苛詮釋」的法利塞人「抱持某種懷疑的態度注視」耶穌。儘管如此,「相遇發生了,因為耶穌真的接近他們,沒有當個局外人」,祂「的確懷著尊敬和真誠來作客」,而且避免那不利於「彼此交流」的客套。
教宗對此表示,「款待客人使人的心胸變得更寬大,作客人則要謙遜地進入他人的世界。相遇文化在這些彼此接近的舉動中得到滋養」。
4.來自整個歐洲以及烏克蘭、聖地、敘利亞等飽經創傷和衝突地區的1200多名15至25歲青年齊聚羅馬。他們是聖艾智德團體的“和平青年”,於8月28日至30日在羅馬的雲朵會議中心(La Nuvola)相聚一堂,參加2025年度全球聯誼活動,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和平的希望”。
本次活動由聖艾智德團體主席因帕格利亞佐(Marco Impagliazzo)的致辭拉開帷幕,期間舉行一系列的會議、討論以及城市文化遊覽。值得一提的是,8月30日晚上,青年們將在萬神殿的壯麗背景下開展以和平為主題的快閃活動。聖愛智德團體“和平青年”負責人奧蘭多(Stefano Orlando)向梵蒂岡媒體解釋道:“選擇羅馬作為我們活動的舉辦地,是因為這座城市正在慶祝以希望為主題的禧年。週六上午,全體參與者都前往聖伯多祿大殿朝聖,跨越大殿聖門。當晚,我們將在越臺伯河聖母大殿參與彌撒聖祭”。
這次聚會的主要目標是向全世界呼籲停止一切衝突,也包括那些被遺忘的衝突。沒有人比這些青年更理解採取果斷行動實現各民族和解的緊迫性。奧蘭多說:“他們中的很多人屬於我們各國的團體,是聖艾智德團體曾經接納的移民,例如,有些是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等飽經戰亂地區的青年。而現在,他們致力於接納他人,為窮人、老人和最脆弱的人服務”。
儘管正在參加全球聯誼活動的青年們對許多國家的緊張局勢和流血衝突感到擔憂,但奧蘭多確信,在他們的內心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希望:“我們願懷著這份希望度過在羅馬的日子,共同努力應對問題。而且,我們相聚在一起也意味著我們不願妥協,事情仍可以改變”。
該全球聯誼活動的萌芽始於20多年前,當時聖愛智德的首個青年團體開始在意大利不同城市和比利時多地舉行聚會。奧蘭多最後解釋道:“直到2018年,聖艾智德團體成立50周年,全球聯誼活動才以系統化的方式開展,從那時起,活動每年在歐洲不同的城市舉辦”。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