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週記】
|
“和平不單純是人類的成就,而是主臨在我們中間的記號”,“這既是一個許諾,也是一項任務,因為跟隨基督的人蒙召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在當今充滿衝突、不平等、環境惡化以及日益加劇的精神層面疏遠,因而留下深刻傷痕的世界中,教宗良十四世以這種方式確定了所有基督徒的共同使命。
上述內容是教宗在寫給大公運動週(Ecumenical Week)參與者的信函中所提及的,教宗強調,基督徒蒙召“以勇氣面對分裂,以憐憫克服冷漠,並在受傷之處帶來治癒”。他還指出,本次活動的主題“天主和平的時刻”是非常合乎時宜的。
由瑞典基督教會協會(Consiglio delle Chiese cristiane di Svezia)籌辦的斯德哥爾摩大公運動週,紀念1925年眾多基督信仰教會舉行有關基督徒生活與事工大會的一百週年,那次大會是現代大公運動誕生的重要里程碑。教宗在信函中回顧了這一事件,並同時強調另一個意義深遠的大公性紀念,即:尼西亞第一屆大公會議召開1700週年。教宗解釋道,那次大公會議於325年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教們共同制定了《尼西亞信經》,它闡述了至今仍將基督徒彼此連接起來的信仰。教宗強調:“那次大公會議是異中求同的勇敢標誌,也是我們信仰的首要見證。我們深信,我們共同宣認的信仰能夠超越分裂、推動共融。”
教宗重申,1925年的大會正是受到了尼西亞“相似渴望”的推動,當時大會聚集了約六百位東正教、聖公會及基督新教代表。教宗繼續指出:“大公運動的先驅、當時的烏普薩拉(Uppsala)信義會總主教瑟德布盧姆(Nathan Söderblom)召集會議,他勸勉基督徒不要等待在每一個神學問題上達成共識,而是要在‘實踐性的基督信仰’中團結起來,在追求和平、正義與人的尊嚴中共同為世界服務。”教宗接著說:“雖然天主教並未在那次大會中出席,但我能謙遜、喜樂地肯定:如今,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夥伴與你們站在一起,承認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遠大於那些使我們分裂的。”
教宗再次重申,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天主教會已全然擁抱大公運動之路”,並引用1964年頒布的《大公主義》法令,該文件“召叫我們以謙遜和親切的兄弟友誼展開對話,這對話是建立在我們同一的洗禮與在世的共同傳教使命之上”。教宗還表示,基督所願意的教會合一,必須是可見的,達成如此合一的途徑包括神學對話、在可行的地方舉行共同禮儀,以及面對人類苦難共同的見證。
教宗列舉了在過去數十年間為推動和平與正義、並鞏固基督徒共同使命的里程碑會晤。例如,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9年首次對瑞典進行訪問,並受到瑞典方面熱情的接待。又如2016年在隆德(Lund)舉行的宗教改革聯合紀念(commemorazione congiunta della Riforma),當時方濟各教宗和新教信義會領袖一同秉持懺悔的精神祈禱。
教宗良十四世表示,他很高興他的代表團能參加這次會議,“作為天主教致力於繼續走在祈禱之路上的標記,並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為和平、正義及所有人的福祉而共同努力”。教宗最後總結道:“願那啟發尼西亞大公會議、並至今持續引領我們眾人的聖神,使這一週的相聚加深你們的友誼,並喚醒對合一的新希望,那是上主熱切渴望在祂追隨者之間的合一。
2. 教宗良十四世抵達羅馬近郊阿爾巴諾的圓形聖母堂朝聖地,受到當地阿爾巴諾教區主教維瓦(Vincenzo Viva)和市長博雷利(Massimiliano Borelli)的迎接。隨後,在該教區明愛會主任羅西(Alessio Rossi)帶領下,向教宗介紹了由教區明愛會舉辦的巡迴攝影展“希望的標記”。教宗在彌撒開始之前,先到聖體前默禱片刻。司鐸、堂區教友、明愛會的工作人員、無家可歸者以及窮人等,一同等待教宗主持主日彌撒。
教宗在講道中的言語如張開的雙臂擁抱所有人。他表示,“我們相聚在一起是件喜悅的事”,同時也承認“每個人來到聖堂,或多或少都會帶著一些勞累和憂慮。然而,一旦與他人在一起,並領受聖言和基督的奧體,人就不再那麼孤獨了。”
教宗解釋道,若“從外表看,教會和每個人間的實體一樣,在我們眼中有稜有角”,但是當人“跨過門檻”並被“接納”時,教會的神聖性就浮現出來。人性的“貧乏、脆弱,尤其是因失敗而受到輕視和判斷”,都“在天主溫柔的力量中被接納,這是一份沒有稜角、無條件的愛”。在瑪利亞內,“我們成為一個慈母般的教會,孕育並重生,但這並非憑藉世俗的權勢,而是藉著愛德”。
隨後,教宗省思當天的福音:耶穌告誡眾人,祂的到來將帶來“分裂”。教宗提醒,在最後晚餐中,耶穌把祂的“平安”賜給門徒,但“並不是出自世界的平安”。教宗闡明,世界讓我們把舒適當作平安、安逸當作善。當有人勸告我們“不要冒險,要顧全自己,因為安穩才是重要的,別人是不值得愛的”,耶穌卻“勇敢地取了我們的人性”,並告訴我們“十字架的洗禮,這是一種完全沈浸在愛的冒險中”。當我們領受聖體聖事時,我們就得到祂的這份敢於冒險的恩賜的滋養。
教宗指出:“彌撒滋養著這份決定。這個決定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把火帶到世界上。這不是戰火,也不是中傷他人的言詞之火。這是愛火,即謙卑和服侍,以關懷對抗冷漠,以溫良對抗蠻橫;這是良善之火,它不像軍備那樣昂貴,而是無償地更新世界。它會招致誤解、譏諷,甚至迫害,但沒有比內心懷有的這火焰更大的平安了。
教宗接著指出,基督的愛火體現在阿爾巴諾教區的愛德工作中。教宗也鼓勵培養兄弟友愛,說:“我鼓勵你們不要去區分施助者與受助者;給予者與接受者,窮人與奉獻時間、能力和提供幫助的人。我們是天主的教會,是窮人的教會,每個人都很珍貴,每個人都是主體,每個人都傳遞一句天主的獨特聖言。每個人都是他人的恩賜。我們要打破隔閡。
教宗也向那些在各基督徒團體工作的人表示感謝,表揚他們努力促進使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遇。教宗解釋說:“我們是基督的奧體,天主的教會,只有我們成為獨一的奧體,即使是最脆弱的人也能以完整的尊嚴參與其中。”這正是耶穌帶來的火,它燒毀偏見、過於小心和恐懼,正是這些將刻有基督貧窮印記的人排除在外。教宗最後告誡眾人,不要把天主拒於我們的生活之外。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