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龍哥部落格】
我看臺客雙語電影《插天山之歌》

陳龍禧

清政府甲午戰敗後,1895年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二戰結束,盟軍將臺灣委託國軍代管。日本統治臺灣50年期間,不少抗日事件一直在各地發生,位於桃園復興的插天山,除了有高聳壯觀的神木群和雲海景觀外,也是作家鍾肇政筆下《插天山之歌》小說的場景。這部敘述臺灣抗日志士逃亡的愛情故事電影,雖然是描述抗日,其實也是原創作者鍾肇政,在國民黨高壓統治的時代,藉以宣洩心靈禁錮壓力的一個出口。
《插天山之歌》導演黃玉珊表示,她從大學時代就非常喜歡龍潭客家籍鍾肇政的著作,拍片靈感也是從拍「鍾肇政的文學路」紀錄片的過程中發想出來。《魯冰花》和《插天山之歌》都是鍾肇政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內容描述臺灣抗日青年,躲避日本警察追捕的逃亡過程,和臺灣人在兩蔣統治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知識份子逃避國民黨打壓創作自由,怕軍人和特務白色恐怖完全如岀一轍。
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戰敗80年。黃玉珊認為,一些臺灣年輕觀眾,看完影片後建議應把這部電影介紹到中國,中國人一定也想看臺灣人受日本迫害的故事,令黃玉珊感到既驚奇又好笑,其實命運多舛的臺灣歷史令人感嘆,臺灣當時是屬日本國,和國民黨的中國是敵對國家。一位旅美學者表示,國民黨逃離中國時,是個弱勢獨裁政權,根本不重視群眾力量,內戰全靠地主、資本家、買辦和官僚,只控制大城市和實施恐怖統治。
黃玉珊曾以在基隆外海遭美國潛艇魚雷擊中的「高千穗丸船難事件」為背景,拍攝留日雕塑家黃清埕的電影《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紀念這位未曾謀面的藝術家叔叔,以及上千名乘客罹難,卻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沒想到鍾肇政同樣也是以船難事件為背景,創作了《臺灣人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插天山之歌》。
電影演繹日治時代末期戰亂流離中逃亡、歷練、歸返原鄉的過程。劇本是黃玉珊結合鍾肇政的著作《插天山之歌》以及《八角塔下》部分段落改寫而成。為求更加完整交代臺灣青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求學過程的成長面貌。導演也試圖探索男主角在海外從事抗日運動的心理動機、鍾肇政系列創作的延續性和他心靈世界的交互關係。
《插天山之歌》故事發生在太平洋戰爭正激烈地進行時,那時的臺灣在國際法上屬於日本,男主角從一個原本已經擁有日本高等學位,懷抱理想回臺的青年陸志鑲開始。原計畫回來從事抗日活動,不料所乘船隻在途中遭擊沉沒。男主角大難不死,卻因受到日本警察的騷擾,而逃往插天山中等日本戰敗,展開漫長而寂寞的旅程。
造訪插天山壯麗的神木群,讓人心情感覺很療癒!人就像是從城市走入森林裡的小精靈,在大地陪伴下,感受身心靈的真正自由及舒暢,可自由自在呼吸。劇中陸志鑲放下知識分子的身段,從學習農漁事如種菜、下田、釣香魚、鱸鰻;上山勞動如鋸木、拖木馬來養活自己,而獲得原住民讚賞;也獲得象徵臺灣母土無畏付出的女主角奔妹青睞,和其他人一樣在困境中爭取生存和自由,等待自由的來臨。
二戰末期,日本加強對臺灣人進行嚴密思想管制之際,知識份子受到壓迫當然會抵抗。鍾肇政曾在紀錄片中透露,《插天山之歌》小說完成後,有文友奚落他說「男主角從頭到尾都處於逃亡狀態,根本沒看到他從事任何的抗日行動,一邊逃亡還一邊把女主角的肚子搞大,這算什麼抗日小說?從頭到尾所有的文字,就是在經營逃亡意象,簡單來講就是一個逃字。」
在國民黨高壓統治的時代,從事臺灣文學創作的鍾肇政,雖然是位老師,他指出作家都擔心國民黨不知何時會被抓,因此敘述臺灣抗日志士的逃亡愛情故事,其實是他宣洩心靈禁錮壓力的出口。鍾肇政為了閃避文字獄的嫌疑,故意將此文投稿到《中央日報》,天真的以為這樣作,國民黨就會保護他的安危,卻真實體驗了「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這樣的一個說法。
鍾肇政常被視為「鄉土文學」作家,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但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臺灣文學而已,對鄉土文學四字毫無興趣。」實際上他對於情慾的描寫亦周到,也是他作品中常見的部份。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八角塔下》則描寫了日治時期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
長年筆耕不輟,鍾肇政在臺灣文壇與葉石濤,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服兵役期間因發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考進臺大中文系,因為聽力障礙,僅讀兩天即輟學,原因是上課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加上教授口音難以適應;另一原因為進臺大後,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等,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
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私立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講師、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也是「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臺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他因父親經商的緣故,曾在臺北大稻埕度過一段童年,生活環境使然,反而比較熟悉閩南話,八歲返回父親故鄉龍潭後,才重新獲得熟稔客家話的機會。
黃玉珊表示,臺灣電影如今的成就,臺灣文學功不可沒。《插天山之歌》是部用臺語、客語配音的電影,在劇中用客家電視台的當紅小生莊凱勛,以及戲劇系出身的安代梅芳,兩人雖是大銀幕上初次演出,在劇中飾演男女主角卻有精彩表現。常被誤認為是日本人的安代梅芳,是泰雅族原住民,她拍片接觸客家文化後,發現自己也有客家血脈,而進行一場尋根之旅。劇中都以客家話配音,對女主角及導演而言都是挑戰;不過黃導演認為,語言其實不過是一個表達工具,情感與思想對她而言是沒有障礙的。
臺灣文學大師李喬盛讚,《插天山之歌》是鍾肇政文學作品當中最好的一部,他把《聖經》中「失樂園」的故事原型,隱喻世界上各民族流亡、離散、掙扎然後重回自然懷抱、獲得新生的故事描述得非常深刻動人。葉石濤也力薦,黃玉珊導演拍攝的《插天山之歌》是近年來,繼《魯冰花》之後,從事臺灣文學改編創作拍得最好看的一部電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