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社】
|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古埃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其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如同一顆閃耀的明珠,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激發著人們無盡的好奇與探索之心。
2025年7月26日美西時間晚間七時,北德州文友社社長王曉丹老師應「金山灣區華人寫作協會」會長李嘉音之邀,透過 ZOOM 平台,以“埃及和尼羅河的秘密”為題,分享她2024年埃及之行的見聞與感悟。
曉丹老師是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曾榮獲2020年國際華文著述獎,著有詩集《麗娃河》,散文集《溫莎堡的黃玫瑰》《帶一顆心去》,傳記文學《雅線意彩》《時光裡我必將永恆》等,作品見諸《世界日報》《台港文學選刊》,並經營個人微信公眾號「羊兒的青草地」。
開羅地區:金字塔與博物館的謎語
曉丹老師的旅程由尼羅河郵輪開始,啟程前,一位來自開羅大學的考古研究生為乘客舉辦了一場精彩的歷史講座,簡明梳理從埃及的早王朝、古王朝、中王朝、新王國、托勒密王朝,以及三個中間期,一直到1952年埃及共和國建立,為大家勾勒出埃及歷史在漫長歲月中的演變軌跡。
郵輪首站來到開羅,曉丹老師介紹了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包括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與孟卡烏拉金字塔。她在分享照片的同時,也指出金字塔至今無法完全解釋的四大謎團:
1. 建築技術之謎:古埃及人如何搬運並堆疊高達十五噸的巨石?
2. 天文學與幾何精度之謎:金字塔的四個側面幾乎完美朝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且金字塔底邊、角度和比例與圓周率、黃金分割率等數學常數有微妙關係。
3. 金字塔內部結構之謎:金字塔底部隱藏巨大空間,應和著古老的埃及傳說,疑似珍藏史前文明的場所。
4. 金字塔用途之謎:有觀點認為它可能是天文觀測站、能量接收器、宗教祭壇,甚至是外星文明產物。
她接著介紹位於胡夫與卡夫拉金字塔之間的獅身人面像。這尊雕像面朝正東,長約74米,寬約19米,高約20米,臉寬約5米,耳長2米,整體由單一石塊雕琢而成。可惜人面像的鼻子已被毀,據傳是一位伊斯蘭教士所為,事後該教士也遭處死。
曉丹老師還介紹了開羅的薩拉丁城堡、懸空教堂,以及大埃及博物館。
薩拉丁城堡現在為清真寺,但是以前是軍事堡壘,由一位穆斯林的統帥薩拉丁在公元1176年下令建造,故取名為薩拉丁城堡。 非常壯觀,可以俯瞰全城。
懸空教堂建於公元三世紀,是埃及最古老的教堂,以其收藏了一百一十副年代非常古老的聖像而著名。
大埃及博物館今年七月才全面開放,是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展廳是圖坦卡蒙展廳,圖坦卡蒙法老九歲繼位,十九歲就過世了。他的陵墓在二十世紀發現時完好如初,在他的陵墓中發現了黃金面具、黃金棺材、葡萄酒、日用品等物品多達五千多件。古埃及人喜歡黃金飾品,不僅是因為黃金的貴重,還因為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神,而黃金的顏色在金屬中最接近太陽。
盧克索地區:死後世界的聖境
郵輪續行至尼羅河西岸的盧克索, 在古埃及神话中,西岸的日落意味著死亡與重生,故西岸常為陵寢之地,被視為通往來世的聖地。
帝王谷中已發現六十多座法老陵墓,包括著名的圖坦卡蒙與拉美西斯四世陵墓。
曉丹老師特別提及拉美西斯四世陵墓非常壯觀,其壁畫與象形文字所記之《亡靈書》仍歷久如新。埃及象形文字約起源於西元前3200年,不僅記錄語言,更廣泛雕刻於神廟、陵墓、石碑與雕像之上,並被賦予神聖意義。與中國甲骨文相比,時間上早近兩千年。
阿爾巴哈里神廟依山而建,神廟內除了有女法老的雕像,還記錄了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的生平與政績,其壁畫與雕像保存完好,色彩鮮明,令人驚嘆。
轉往尼羅河東岸,是規模宏大的卡納克神廟,歷時兩千多年,由數十位法老接力興建,神廟中處處可見歷代遺跡,如巨型石柱、神殿與獅身公羊雕像,氣勢磅礴。
阿斯旺地區:陽光之神的神殿與人文風情
郵輪最後一站抵達埃及南部的阿斯旺。曉丹老師主要介紹阿布辛貝神廟——由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獻給太陽神阿蒙、創世與陰間之神卜塔與鷹首太陽神拉·哈拉赫蒂。
神殿因為是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的拍攝景地而聲名遠揚。在其最深處的神殿內,供奉著四聖神像,每年2月22日與10月22日,陽光可射入殿內,依序照亮其中太陽神阿蒙、拉美西斯二世和鷹首太陽神拉·哈拉赫蒂,唯獨象徵冥界的卜塔神始終隱於黑暗,令人驚嘆古埃及人的天文與建築技術。
她插入了一段關於拉美西斯二世的逸事:他的木乃伊因受損曾赴海外修復,埃及政府特為其辦理護照,成為一段佳話。
遊客們還參觀了阿斯旺一座努比亞村莊,這個村莊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語言與文化,居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與遊客友好互動。
曉丹老師還通過莎草紙工藝品介紹了莎草紙的歷史,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埃及人即以紙莎草製成書寫材料,“paper”一詞即源自此植物。
旅程即將結束時,她參觀了現為博物館的阿布丁皇宮。該宮融合歐洲與伊斯蘭風格,內部金碧輝煌,收藏豐富,見證了埃及近代王室歷史。
這場沿著尼羅河的文化之旅對王曉丹老師來說,不只是一次觀光,更像是一次心靈之旅,一場與古文明的對話,面對古埃及數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建築、藝術、宗教、和天文、數理知識,現代人會感到自慚形穢。她認為人類進步並不是一條筆直向前的道路,它更像尼羅河的水,蜿蜿蜒蜒,時而燦爛,時而沉寂。古埃及文明彷彿在提醒我們:技術可以不斷演進,但人類的智慧、敬畏之心和想像力,也應該隨之得到相應的增強。
她的分享引發與會文友熱烈回響,大家踴躍提問與交流,並補充更多關於埃及之行的體驗和見聞,使整場活動知性與感性並存,氣氛熱絡,餘韻悠長,收穫豐碩。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