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僑務專欄】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議題

僑務諮詢委員 羅玉昭

近來因為「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的更改在海內外引起關注,在網路上處處可見不同的聲音與意見,而僑務委員會也在海外各地發佈英文名稱更改的說明稿,現將其說明稿的內容整理之後刋登於本篇專欄,以讓我們的僑社瞭解僑委會更改英文名稱的原意。
中華民國的創立,海外僑胞有極重大的貢獻,所謂「華僑為革命之母」意在於此,國民政府成立之後,感念海外僑民的付出故而決定成立僑務委員會,以照拂海外僑胞。僑務委員會成立於1926年(民國15年), 至今已有86年的歷史。這86年來僑務委員會因應海外僑民的需要,也不斷地改進及提升其服務品質;它扮演著海外僑胞與政府之間的橋樑,並且長年地提供僑務、僑教及僑商的各項服務與支持。可以說,在世界上,衹有中華民國政府特別為它的海外僑胞,成立這麼一個部會以照顧它的僑民。以下為說明稿的簡要內容:
1. 僑務委員會自民國15年成立以來,英文名稱即為「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華僑事務委員會), 服務對象為中華民國僑居海外之國民,號召的核心為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與文化之認同。該英文名稱一直沿用到民國95年(2006年) ,而後更改為「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海外國人事務委員會) 。
2. 經過這6年來的使用,實務上引起了許多混淆:首先," Overseas Compatriot " 並非英文語法,以致外籍人士從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名稱中不能理解本會的任務、宗旨與服務對象,因而失去英文名稱的意義;而"Overseas Chinese" 是英文字典中的專有名詞,就是指「認同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人」, 不論其國籍;此外,則是原英文名中「族裔」和「文化」意涵的特點消失了,這甚至影響到僑胞團體內部認同,頻向本會反映 "Compatriot" 一詞無法帶動情感共鳴。海外僑胞廣佈世界各地,文化與族裔的歸屬感是凝聚向心的重要關鍵,當前中華民國臺灣特殊的國際處境需要爭取更多僑胞的認同與支持,恢復原有的英文名稱可以發揮擴大凝聚向心的效果,應有利於擴大爭取海外友我力量對我中華民國的支持。
3. 經過審慎的評估,在沒有更佳的英文譯名足以反映臺灣當前特殊國情下,乃決定於行政院組織調整時將英文名稱恢復為"Overseas Chinese",主要係著眼於中華民族與文化的意義,畢竟族裔與文化是包含與延續的概念,不因為國家邊界的切割就隨之斷裂。基此,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政治現實,但是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親近性,則是一個文化的現實,兩個概念是可以分開並立的。
4. 另本會在先期評估階段也考慮到該英文名稱是否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胞混淆的議題,但由於本會絕大多數服務對象都是僑胞,他們都非常瞭解兩岸關係的競合;此外,本會的英文譯名原則均加註"Taiwan",具有相當的識別效果,因此在僑務的部份不致引起更多混淆,但本會也將持續配套規劃向僑界廣為說明,多方蒐集僑界意見,盡力凝聚共識。
5. 本會一貫的政策,與服務對象都是支持中華民國、熱愛臺灣的僑胞,不會因英文名稱的恢復而有所改變,或如外界擔心的擴及其他人士,造成資源誤置,亦不會增加任何經費重新印製公務信封等辦公用品,不致產生浪費的情形。另本會執行各項業務時,均務求充分運用有限資源,以發揮利國利僑的最大效益,併此說明。
以上為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恢復為「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的說明稿內容,相信大家能因此瞭解英文名稱更改的原意。
僑務委員會與旅居海外的僑民是息息相關的關係,所以我們的想法與意見是十分重要的,我曾就此議題詢問我們僑社幾位榮譽職人員和社團代表,前僑務委員谷祖光醫師主張 : 「應延用原始名稱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僑委會將 "Commission" 改成 "Council"是不恰當的,應恢復原始名稱,不要為這兩字的更改再生爭執的機會」。 另一位前僑務委員牟呈華先生認為原來的名稱是正確的,過去使用 " Compatriot" 並不合適,牟委員甚至表示不要著眼於意識形態看待英文譯名,如果中國同胞願意認同中華民國臺灣,相信僑委會也會提供服務的。現任僑務委員李小濱則說,「從 "Chinese" 改成 " Compatriot" 是某些人士不願意與 "Chinese "一字扯上關係,在"臺灣獨立"的思想下,去 "中國" 二字為前題而將其改成 " Compatriot";但是走過的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歷史在政治操作下仍無法抹去走過的痕跡; 而仍有些不贊同"Chinese"一字的人,却也會為了得到政治利益而去做部份的認同,失去他原本堅持的立場。但是在馬總統所說的「不統、不獨、不武」之下,大部份的人民皆希望在九二共識的前題下和平共存。去掉了"Chinese"更換成"Compatriot",將來的子孫們就失去與中國談判的籌碼了」。另一位現任僑務委員曹明宗則認為,「延續中華民國法統的重要性甚於領土權限,"Compatriot" 是事務上的一個代稱,而"Chinese" 則代表族群,僑委會延用 "Chinese" 是突顯中華民國的法源,法源的重要性遠超過事務性,因此延用 "Chinese"較適當」。
達福台商會會長鍾開瑞認為 " Compatriot" 無法代表僑務委員會真正的意義,還是恢復 "Chinese"一字較能闡述僑委會真正的功能。北德州台商會會長康碧娥對於 "Overseas Compatriot" 一詞相當困惑,她也認為延用 " Overseas Chinese" 較能瞭解其組織對於海外僑民的相關性。臺大校友會會長葉惠慈覺得英文譯名 " Overseas Chinese" 較為適當,對於過去為何將其名稱更改成 " Oversea Compatriot" 感到不解。
與幾位僑團代表及社區領袖談過之後,顯然地,大家對於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更改之議題有著英雄所見略同之意,但是在僑社裡也會有不同想法和意見者,我特別情商和我同期為僑務委員的李紫鳳,在此議題上發表她的想法,李委員表示:
「英文的“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是對國際使用的稱呼,雖然我們自己認為這是台灣政府的一個組織, 但是國際上任何人都會把“Chinese” 解釋成“中國的,進而把OCAC 看成是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下的一個組織。引用 Chinese 一字容易引起國際上毫無必要的誤會,為何要使用此名號來自我否定或增加困擾? 如果僑委會堅信 〞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當臺灣特殊的國際處境需要爭取更多僑胞的認同與支持…〝,政府大可以把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改為「台灣僑務委員會」來完整代表台灣的民主自由精神,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 多元,包容,公平、自由、安全-- 一個讓海外僑胞引以為傲的國家」。
雖然前僑務委員李紫鳳的想法與我不同,但在我們的僑社裡,她代表著另一種聲音,而屬於大家的僑委會絕不會因為僑民的想法相異而有不同的服務待遇;我與僑委會的互動始於1989年擔任中文學校校長之際,自此之後20多年來,無論在舉辦僑務、僑教和僑商的領域上,各方面都得到僑委會的支持與幫助,並且從未曾間斷過,對僑委會的感謝和感動衹有長年被照顧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我真心希望給予僑務委員會多多的肯定和鼓勵,不要因為英文名稱議題想法不同而否定了幾十年來照顧海外僑民的僑務委員會。


回上一頁